【不引进美国棉种,靠自己研发,等到什么时候?】1992年,为应对猖獗的棉铃虫,有人提议引进美国棉种,却有一人坚决反对,结果如何?
1994年,国产抗虫棉进入田间试验,棉铃虫死亡率高达90%以上。
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,也预示着中国抗虫棉的未来一片光明。然而,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。
美国抗虫棉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,孟山都公司更是放言要在短期内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。面对强敌的压力,中国顶住了。
之后,中国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一举超越美国,结束了美国公司长期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。
多年前,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自带“杀虫”属性,不用打农药就能搞定棉铃虫,产量还高。
对于深陷困境的中国棉农来说,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。
中棉所也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,希望能引进。
但孟山都公司开出的条件,堪称“霸王条款”:一亿美元天价转让费,只给种子使用权,核心技术不给,还要签50年的“卖身契”,限制中国基因技术发展。
这哪是合作,分明是趁火打劫!
答应吧,等于把中国棉花产业拱手让人;不答应吧,棉铃虫的问题怎么解决?
一些人开始动摇,觉得自主研发遥遥无期,不如先引进再说。
坚决不能答应!拼了命也要搞成功!
郭三堆(中国“抗虫棉”之父) 的话,让当时感到迷茫的中国科研人员重拾信心。
八十年代,这不起眼的虫子成了棉农的心头大患,吃光了棉花的嫩叶和花蕾,让棉农颗粒无收。
大片大片的棉田被啃食殆尽,只剩光秃秃的枝干,像战场上被炮火洗礼过一样。
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辛苦一年,却换来这样的结果,那种绝望和无奈,可想而知。
其实,早在1986年,我国自主研发抗虫棉的工作也在进行中。
但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并不友好,各种试剂和材料都被封锁。
条件很艰苦,郭三堆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,自己完成了杀虫基因的构建。
有了这个基础,中棉所迅速集结了国内外棉花研究的顶尖力量,一场研发抗虫棉的“大会战”正式打响。
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地查资料、开会讨论、做实验,只有一个目标:尽快研发出中国自己的抗虫棉。
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。
科研人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他们深知,这项研究的成败,关系到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,关系到亿万棉农的生计。
这场胜利,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胜利,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胜利。
它证明了,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,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,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!
此后,科研团队没有停下脚步,继续研发更多更优质的抗虫棉品种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